Friday, March 12, 2010

Antique 3: 哥窯

哥窯器有宋代與元代之分,質量不一樣,這一情況同宋元鈞瓷的情況相類,所不同的是宋鈞窯有官鈞窯的存在,哥窯則是宋元時期頗負盛名的民窯。

宋代哥窯是創燒於大觀年間(1110年前後),終於南宋景炎年間(1277年前後)。元代哥窯恢復燒製的時間約始於至正十年(1350年)前後,終於明洪武初年(1368年)前後。哥窯窯址,應在杭州距修內司窯不遠的地方。

哥窯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金絲”、“鐵線”。宋代哥窯胎質堅細,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邊稍下處形成略微凸出之環形帶,因口沿處胎骨略黯而被稱之為“紫口”,此為宋哥窯瓷之一絕,儘管以後歷代有許多倣宋哥窯,但在燒制上皆未能臻此絕藝。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賣一件宋代哥窯“八方貫耳瓶”,雖然當時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價仍高達港幣1000萬元以上。

"官哥不分”的意思有二層:其一是說修內司窯為官窯,卻仿效哥窯,燒製與哥窯相類的器物,致使二者難以分辨;其二是說修內司既燒製類汝窯的器物,又燒製與哥窯相近的器物,一個窯口,兩種器物,不分彼此。人們常說官哥不分主要是指第二層意思。

官窯出哥器,由於其技術及用料方面的優勢,青出於藍勝於藍。在紋片方面,修內司窯不僅釉質肥厚,還創燒出秀美的“蟹爪紋”、“梅花片紋”,講求小器開大片,大器開小片。官窯勝哥窯,人們自然重官而輕哥。久而久之,官哥窯也即所謂的“傳世哥窯”,甚至成了哥窯的代名詞。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