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 1-1
一八三○年的法國,是一個階級意識濃厚的社會。
於連是一個出身卑微的鋸木廠工人之子,但是他野心勃勃地想出人頭地。
他從市長家的家庭教師,做到巴黎侯爵的秘書,由於他的神學造詣和謹言慎行,漸漸得到別人的重視,甚至獲得市長夫人與侯爵千金的愛情 ... ...然而,在拘謹的外表下,他的心卻充滿了對英雄(拿破崙)的崇拜,對貴族的憎恨。他一步步走向名利之路,也不時和自己內心的矛盾交戰 ... ...
“紅與黑”的作者斯湯達爾先生就生活在一八三○年的法國,他觀察到社會種種不平的現象,特別是貴族階級和教會聯手所形成的黑暗勢力,以及新興資產階級人心的反動,促使他開始寫作,完成了這部批判時代社會,剖析人性的“紅與黑”。
紅與黑 1-2
司湯達 ( Thomas Standhal ) 1783年至1842年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紅與黑”標誌著以當代社會生活為題材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誕生,雖然他活著的時候並未引起廣泛的注意,他曾宣稱到1880年才會有人讀他的作品,到1935年才會被人理解,如今,司湯達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得到公認,他對現代小說藝術發展的貢獻已載入史冊。
“紅與黑”起初的標題為“於連”,1830年定名為“紅與黑”,並有副標題“1830年紀事”。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作,是因為它最早體現了這一流派的基本特徵。首先,小說直接吸取現實題材,反映現實鬥爭。1827年的“法院公報”上登載一個 27歲的青年家庭教師槍殺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啟發了司湯達,但小說的故事已與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繫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與反復辟鬥爭的形象歷史。作品中的“紅”代表了充滿英雄業績的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特別是拿破崙帝國,“黑”代表了教會惡勢力猖獗的復辟時期,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紅與黑”通過於連這個人物生動的描寫,深刻地分析了青年人在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命運。於連曾經是“一棵美好的植物”,是具有“驚人的意志力”和非凡聰明的青年,但他出身貧賤,在復辟時期才能無從發揮,理想不能實現,作者一方面寫出社會對他的敵意和打擊,但同時於連為了出人頭地向上爬,竟不惜採用卑鄙惡劣的手法,始終戴著一到虛偽的面罩,他把背誦拉丁文“聖經”作為踏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用自己的才能和意志去征服女性,並不斷改換政治信仰,走自己所鄙視的教會道路,在與上流社會的抗爭中自己也走入墮落的深淵,從這兩方面來看,於連的悲劇既是社會迫害一代青年的悲劇,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淺的小私有者個人的悲劇。作者正是通過這個個性與共性集於一身的典型向我們披露那個時代的某些本質方面。書中還著重描寫了環境對於連性格形成的決定作用,從而對時代進行廣泛的批判。
重視對人物心理活動的揭示是司湯達藝術上的突出之點,心理活動不是脫離現實生活的繁瑣的渲染,而是人物性格在特定的環境和情勢下一種必然的反應,而且又反過來投射到當時的生活場景中。人物活動與心理描寫相結合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比如於連征服女性時的精神世界描寫。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